德泓觀察|?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問題及對策建議
“縣”在我國行政區劃管理體系中雖然層級較低,但遼闊的縣域既是城市社會與農村社會縱橫捭闔的“交叉點”,也是宏觀管理與微觀管理彼此滲透的“結合部”,更是國家意志與百姓愿景融會貫通的“連心橋”??h域涵蓋了我國 90%以上的國土面積和擁有68%的總人口,理所當然地可以被稱之為國家的根基。所以秦漢以來,關于“郡縣治,天下安”的說法一直被歷朝歷代奉為治國理政之經驗。所以,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是新時期內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堅固基礎。但是盡管當前縣域經濟發展面臨鄉村振興戰略等歷史機遇,但也面臨外部環境復雜不確定、整個宏觀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結構調整陣痛、資源環境約束增強、要素保障能力不足等挑戰,恰是處于彎道超車、追趕跨越的關鍵節點。
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問題
(一)縣域經濟布局不合理與一般的區域經濟規劃形式相比,縣域經濟的規劃形式普遍較為單一,這主要是由于縣域經濟的布局并不合理,許多縣域的區域規劃以及地理空間劃分較為單一。由于相關工作人員在合理規劃縣域經濟布局的過程中,缺乏相應的責任意識以及規劃意識,從而導致具體的規劃方式比較單一,所規劃出來的具體空間布局形式也非常簡單。長期以來,我國政府非常重視縣域經濟的發展情況,多年來不斷出臺了各式各樣的優惠政策以及相關指令性文件。長期以來,由于相關工作人員缺乏對縣域經濟空間格局以及地理空間的合理規劃,導致縣域經濟布局非常不合理,從而導致縣域經濟布局內部的三次產業結構調整出現許多問題。
(二)縣域經濟結構單一,產業層次較低我國政府相關部門為了進一步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主要采取了區域規劃的形式,通過對縣域整體布局進行合理完善的形式,優化縣域的整體布局以及整體結構,調整縣域經濟的主要發展形勢以及發展方向。首先,縣域經濟結構比較單一,具體的經濟發展形勢也非常簡單,縣域經濟布局內部的各類產業層次也較低,三次產業之間不存在較為典型化以及個性化的發展模式與融合模式。并且在我國大部分鄉村地區以及偏遠地區內部,主要是以發展第一產業(農業)為主,并沒有著重發展第二產業(工業)以及第三產業(服務業),從而導致在我國部分地區的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之中出現了不均衡問題。
其次,從另一角度分析,我國縣域經濟的發展模式主要存在于鄉村地區以及偏遠地區,但與城市地區相比,鄉村地區以及偏遠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比較落后,經濟發展速度較為緩慢。因此,縣域經濟的實際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著許多的經濟發展問題以及社會建設問題。由于我國極少數鄉村地區以及偏遠落后地區的三次產業結構存在著不均衡的問題,時間一長,便會導致鄉村地區以及部分偏遠落后地區,存在著經濟發展格局以及發展模式方面的細節問題。

除此之外,由于我國縣城整體的范圍較小,人口較少,因此在發展第二產業以及第三產業的過程中,面臨著更加復雜的產業結構性調整問題。發展第二產業以及第三產業,需要依托較為全面化的經濟基礎以及發展基礎,但是實際上,縣城地區以及偏遠落后地區并不具備此類基礎。這就意味著,在我國縣城地區以及相關鄉村地區內部發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依然存在較大阻礙與困難。縣域經濟結構單一主要表現在 : 一部分縣城主要發展第一產業或者是與之相關的基礎性制造行業,并沒有發展第三產業以及其他服務業,從而導致縣城的經濟結構自身便存在著不協調的問題。在某一縣城與其他縣城之間形成連接關系的過程中,無法實現產業結構的深入調整,也無法實現經濟結構的互補,這就有可能導致一部分極為特殊的縣域經濟發展區域內部并不存在著制造業或者是服務業,第二產業以及第三產業的發展非常落后。無論是發展第一產業或者是發展第二產業,以及第三產業,均需要立足于基礎性的產業結構之上,如果一部分縣城自身根本就沒有發展第二產業以及第三產業,最后可能會在發展第二產業以及第三產業的過程中,出現非常復雜的產業結構問題。
(三)縣域經濟科技含量不高當前情況下,我國絕大部分高等院校以及專業的研究機構均位于城市地區以及特大型城市地區之中。在我國鄉村地區以及縣域地區內部并不具備極強的教育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各式各樣的技術研究問題。由于縣域經濟科技含量不高,從而導致許多高新技術人才并不愿意進入縣域以及鄉村地區,實現自身人生價值,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個較為典型的惡性循環,導致縣域地區的經濟發展實力以及科技科研發展實力變得更加匱乏。雖然近年來我國政府相關部門出臺了相關的優惠政策,幫助縣域地區以及鄉村地區發展自身的科學技術能力,但是此類優惠政策并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鄉村地區的科研能力不足問題,也不能夠直接將高新技術人才引入鄉村地區之中,無法從根本上提升鄉村地區的技術研發能力以及現代化教育能力。科學技術對于縣域經濟發展以及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進一步提升縣城地區以及鄉村地區科學技術的研發能力以及經濟發展能力尤為重要。

(四)資源環境要素約束強化建設生態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內容??h域一般具有較好的生態環境,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縣域生態環境破壞的因素越加復雜化,環境污染的源頭越加多元化,疊加傳統路徑下的農業生產過程的污染,給縣域資源環境管理帶來很多困難。加上縣域環保投入財力有限、環境管理人手有限、環?;A設施建設薄弱,粗放式的國土開發模式和資源利用方式依然存在,縣域局部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壓力較大,綠色發展任務艱巨。
(五)社會建設仍存在薄弱環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對進一步改善生活質量和環境質量訴求強烈,由于歷史、政策、體制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雖然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在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等方面對縣域進行了大量投入,但社會事業發展仍然面臨制度性、技術性、操作性難題,供給質量與服務水平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公共服務相對滯后,民生“短板”突出,共享發展任務艱巨。社會治理能力仍需要進一步提高,法治建設有待加強。
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提升縣域產業平臺產業和就業承載能力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的癥結在于打造縣域優勢產業和主導產業,這就需要立足縣域比較優勢,以打造高質量縣域產業平臺為手段,以本地資源稟賦為依托,全面提升縣域產業經濟的競爭力。一是要加大對縣域產業發展平臺的政策扶持力度,補齊縣域內產業平臺公共配套設施短板,通過完善基礎設施、改善配套服務、優化營商環境等措施,推動要素資源向縣域產業平臺集聚,進一步提高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二是以縣城產業發展平臺為核心,打造輻射鄉鎮、服務中心城市的縣域產業集群??h域經濟發展不是孤立的發展,而是要站在連接城鄉、服務市場的高度上選擇符合本地發展的產業方向。要立足本地區資源稟賦優勢,引進培育具有潛在競爭優勢的產業項目,開發利用以本地資源稟賦為依托的產品,將自身比較優勢轉化為產業競爭優勢。
(二)加快推進以縣城為核心的縣域城鎮化進程過去我們在政策上要么強調小城鎮、要么強調大城市對城鎮化的拉動效應,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縣城的重要性??h城在縣域經濟中是區域發展的核心,把縣城做大做強做好才能提升本地居民的城鎮化進程。對此,一是要持續完善縣域中心城市功能,提升城區對農村人口的吸引力。加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投入力度,集中發展分散性城市服務體系,圍繞縣域城市居民需求,提供設施齊全、服務完善的新型城市中心,提升城鎮居民生活品質。二是加快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鄉村地區延伸??h域經濟是一體化、融合化的發展,縣域城鎮化也不應該是一味的讓農村居民進入城鎮生活。要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鄉村地區延伸,讓縣域內農村人口在不進行居住地空間遷移的情況下,也能夠享受基本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和城市文明生活。
(三)以改革創新全面激活縣域經濟發展活力縣域經濟歷來是整個國家最有活力的經濟單元,這得益于改革開放政策在縣域層面的最先實施。東南沿海地區在我國改革開放中先行一步,充分享受了制度改革的紅利,鄉鎮企業大量涌現推動了東部地區的一些縣市率先發展起來,成長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標桿。但是大部分縣域經濟特別是中西部縣域經濟的發展活力,還需要通過持續的改革創新來調動。一是要把深化改革創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好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基層社會治理體制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等,構建適合縣域經濟發展的治理體系,穩定縣域經濟發展的動力活力。二是要注重培育縣域經濟創新能力??h域經濟發展要善于打破固有的發展模式,加大引進創新人才、培育創新主體、打造創新平臺的力度,在產業發展上要跟隨 5G、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趨勢,推動制造業信息化智能化發展,提升縣域產業質量效益。
德泓咨詢自2005成立以來先后完成了各類工程咨詢業務8000余項,其中部分項目屬于國家、省、市重點建設項目,受到了地方政府、主管部門、銀行機構的一致好評,樹立了良好的社會信譽和企業形象,連續多年被行業主管部門評為先進單位。
德泓咨詢秉持“誠信為本,落地第一”的核心價值觀,在踐行“咨詢引領經濟發展,德泓情系民生幸?!钡穆飞?,愿廣大業內朋友與我們共同攜手,歡迎各位朋友隨時垂詢指導!
參考文獻:[1]王勇.新常態下縣域經濟發展對策[J].商業觀察,2022(18):53-56.
[2]范毅,王笳旭,張曉旭.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思路與建議[J].宏觀經濟管理,2020(09):60-62+88.DOI:10.19709/j.cnki.11-3199/f.2020.09.021.
[3]陳超.新時代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J].全國流通經濟,2020(12):109-111.DOI:10.16834/j.cnki.issn1009-5292.2020.12.048.
編輯:呂彤彤
審核:胡 斌
聯系電話:0371-6198 1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