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鄉村振興戰略下土地獲取路徑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而鄉村土地的獲取與利用,是充分發揮鄉村資源、促進鄉村發展的基礎。所以充分了解鄉村土地的獲取路徑,及早謀劃,對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將發揮關鍵性作用。
一、鄉村土地類別
根據《土地管理法》相關規定,鄉村土地可以分為農用土地、建設用地以及未利用地
1、農用土地:是指農村地區直接用于農業種植及生產的地塊,具體包括耕地、園地、林地、草地、其他農用地等。
2、集體建設用地:從土地權屬的角度出發,可以把土地分為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國有土地顧名思義,全部歸為國家所有,集體土地即為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具體而言,集體建設用地就是權屬于農村集體組織的能夠建造建筑物、構筑物的土地。具體可以包括宅基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公共設施建設用地等。
3、其它用地:又稱未利用地,通常是指除了農用地、集體建設用地之外的,還未被充分利用的土地,具體可以包括水域、坑塘、濕地、四荒地等。
二、三權分置政策
自建國長期以來,土地承包權與土地經營權一直是合二為一,但傳統的由所有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組成的二權分置已經不能適應城鎮化快速推進條件下規?;a的需要。同時由于農民進城務工,二權分置因為對土地經營權流轉的限制,反而導致了大量土地閑置,無法利用的問題。所以土地經營權從原來的承包經營權中獨立出來就成為了非常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016年10月,國辦發《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 分置辦法的意見》為逐步形成農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置”的局面提供了制度基礎。以“三權分置”為核心的新一輪土地制度改革隨之展開,農地“三權分置”制度就是在農村土地上分離出來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按照我國土地制度的公有制性質,農村土地的所有權是屬于村集體所有,土地所有權的問題上是不容動搖的,也是理解我們國家土地制度的最根本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農民可以擁有土地的承包權和經營權。
承包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可以突破集體成員身份限制, 即只要是符合條件的人員、組織均可獲得土地經營權,此舉可以吸引城市人才、資本、技術下鄉,促進鄉村振興。與此同時,三權分置也滿足了農戶保留農地承包權集體或非集體組織成員使用土地經營權的基本要求,也解決了農地承包者和農地使用者不一致帶來的各種問題。
三、鄉村振興項目土地獲取路徑
1、農用地轉建設用地
農用地轉建設用地即是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國家規定的批準權限獲得批準后,將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行為,具體操作路徑如下圖所示:
圖1:農用地轉建設用地流程
2、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基本原則是堅持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農戶家庭承包經營的基本制度。經營權流轉過程中遵循依法、自愿、有償原則,不得改變承包土地的所有權性質及其農業用途。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具體方式包括出租(轉包)、入股或者其他符合有關法律和國家政策規定的其它方式,具體路徑見下圖所示:
圖2: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路徑
3、宅基地可探索利用方式
宅基地指的是村集體給本集體內部村民使用的、用來建房的土地。2018 年 1 月 17 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允許利用宅基地建設生產用房,創辦小型加工企業的政策內容。所以,根據實際需求在合規條件下,宅基地可以探索索做民宿、小型加工企業、轉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利用方式。具體流程見下圖所示:
圖3:宅基地轉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
4、集體建設用地租賃住房
國土資源部、住建部于2017年發布集體建設用地租賃住房相關意見,意見要求國務院有關部委批準的發展住房租賃市場試點城市,及超大、特大城市和中,對于租賃、住房需求大,且村鎮集體經濟組織有意愿、有資金的相關城市,開展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
5、利用四荒地和集體建設用地壯大集體經濟
所謂四荒地通常指的是歸村集體所有的,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未利用的土地。根據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有條件的地方通過盤活農村閑置房屋、集體建設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場和水面等資產資源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
四荒地的開發要遵循以下原則:
1)實行誰治理、誰管護、誰受益的政策。
2)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的農民都有參與治理開發“四荒”的權利,本村村民享有優先權。
3)治理開發“四荒”,應做到公開、公平、自愿、公正。
4)治理者對“四荒”享有治理開發自主權。
5)無論采用哪種方式治理開發“四荒”,都必須遵守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不準在25度以上的陡坡上開荒種植農作物,不準破壞植被、道路和農田水利、水土保持工程設施。不得進行掠奪式開發,不得將“四荒”改作非農用途,以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違者要按有關規定予以處罰。
綜上所述,鄉村振興戰略是推動農村產業經濟發展、建設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保障,通過對農村土地等各類資源要素的激活,加快振興鄉村、城鄉融合!
作者:德泓工程咨詢研究院 劉校鋒
高級研究員 劉鵬
編輯:呂彤彤
審核:胡斌
聯系電話:0371-8655 3327